2025-5-23 星期五
正文

为城市文明注入“精气神”
——我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法治环境推进组工作小记

2019-11-27 11:57   来源:今日合川网
image.png
南津街街道紫荆园社区志愿者开展法治宣传

今日合川网讯(记者 李文静 文/图)法治环境是社会管理趋向文明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化特征和必不可少的客观基础,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法治环境有利于公民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巩固生产力的发展。  

文明城市是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反映,文明的城市,必定是安定有序、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城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中,我区不断加大法治环境建设力度,为构筑文明奠定起坚实的基础。

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6月18日,一场普法宣传活动在小沔镇李湾村举行。活动中,来自重庆百君(合川)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以案释法,将枯燥的法律文本结合真实的案件,变为易懂、易记的故事,为在场的村民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村民李长春听完讲座后,拉着一位律师问了不少问题。他说:“现在是法治社会,什么事情都要讲法。多了解点,说不定那天就能派上用场。”  

周勇是重庆百君(合川)律师事务所负责人,同时,他还是我区一名义务普法宣传员。他说,通过普法活动的大量开展,让群众知法、尚法、尊法,不断提高其法律意识,是他作为义务普法宣传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据周勇介绍,类似普法宣传活动,该律师事务所每月都有二至三场。

  法治环境的建设,首要是公民法治观念的改变。如果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再好的法律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和执行而不起作用,良好的法治环境更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七五”普法,我区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普法宣传和法治宣传教育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等系列活动,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0余万份,受教育干部群众达50余万人,全民法治宣传教育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得到明显提升。

普法工作体系完善  

法治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必须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治宣传教育,而完善的普法工作体系则是该项工作的保障。据介绍,在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中,区司法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按照“七五”普法规划要求,加强统筹,压实普法责任单位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形成“党委政府主导、协调小组统筹、区普法办推动、区级部门落实、辖区镇街配合”的普法工作格局。

  “七五”普法以来,全区成功创建1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9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所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2个“我与宪法”微视频获全国优秀奖,小沔“老兵说法团”荣获全市“十大法治人物”最佳贡献奖,1名同志荣获全市“十大法治人物”提名奖,2名同志获评“最美法律志愿者”称号。全区累计组织239名新提任领导干部参加法治理论知识考试,779名领导干部参加年度法治理论知识集中抽考,900余名领导干部参加旁听庭审,撰写优秀心得体会560余篇。全区新建“法润乡村(社区)”宣传栏432个,实现村(社区)全覆盖。  

全民发动全民参与

  今年初,全区9000余名在职党员纷纷到各自居住地社区报到。社区则根据每名报到人员的特长特点,安排服务岗位或任务,有序引导推荐在职党员和基层干部进入居住地社区和物业小区业主委员会发挥作用,做实社区党组织引领下的物业管理服务,积极探索城市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增强城市社区党建实效。9月,这一报到活动更是扩面至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  

以南津街街道为例,该街道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化落实三级联席会议制度,在各社区加强党建带群建工作力度,推动党群共建、资源共享、阵地共用、活动共办。自活动开展以来,全街道到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050名,参与社区议事协调会议862人次、参与物业服务改革127人次、参与志愿服务2361人次、参与其他活动936人次,解决社区重点问题54件,社区基层党建合力明显增强。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一座城市的文明,不仅仅外化于形象、氛围和环境的营造,更体现于内在的精神品质。法治环境,就是这内在的“精气神”。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征途中,我区法治环境的不断改善,为城市的文明注入了强大的“精气神”。

编辑:蒲娅娜(今日合川网)

更多合川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如果你有感人事、烦心事、新鲜事,关注“今日合川”客户端,点击政务问政平台爆料与分享)